央广网阜阳6月10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张博 肖方旭 吴迪)眼下,安徽阜阳市753.7万亩土地的夏收已经完成。得益于“良种良法”的推广,今年阜阳市冬小麦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可达378.8万吨。
连年的好收成,让种地也有了好效益,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种粮大户杜施明就是其中之一。靠着科学管理、适度经营,杜施明走上了一条“轻资产”种粮之路,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新农人”。
杜施明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生长在农村,曾经在当地镇上的水泥厂上班,“后来水泥厂破产了,我想来想去干点啥好呢,还是种地吧,比较稳当。”但对于这一决定,家里坚决反对。在杜施明的妻子夏利平看来,“一提种地,就觉得非常辛苦,而且那时候我认为种地也不挣钱。”
杜施明坚信,时代不同了,他要做个“新农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告诉记者,每一个“新农人”在500亩地可控范围之内,依靠技术指导管理来种好粮、多产粮,“一个人的年收入不会低于40万。”
种地8年多以来,杜施明总结了一个经验:种粮食要量力而行,适度地规模经营。“我虽然没有任何的农业机械,但和镇上的两名农机手深度合作,一个负责耕种,一个负责收割,全程都是社会化服务,这是属于一种‘轻资产’型的种植方式。”杜施明解释道。
粮食种植不仅让杜施明过上了好日子,也让家人对“种地”产生了改观。如今,杜施明还有一个心愿,“我今年50岁了,但我还想再种20年,为国家多产粮食,让中国人的饭碗里,都装上中国人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