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父亲是血透病人,急需血透!”“我8个月大的孩子高烧不退,可能是新冠,求诊无门……”上海抗疫进入关键时刻,网上出现了一些市民的紧急求助帖,一些求助内容截屏在圈群大量传播,触动了广大网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些求助是真是假?老人得到救助了吗?孩子最后怎样了……大量网友为此向上海辟谣平台转发帖文及截屏,希望能够帮一帮。也有部分网友一边转发已经发布数日的“求助帖”,一边加上“没人管”的评论表达愤慨。
连续多日,上海辟谣平台对相关求助帖的后续开展了调查采访。结果发现,很多求助信息不仅真实可信,而且均已得到积极回应和较好处理。比如有发布求助信息者表示,目前患者正在做血透,而微博是其女儿所发,发出去半个多小时,就有工作人员联系,之后发帖者主动把微博删掉了,不想造成误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相关部门对于此类涉医求助信息的处理很及时,效果也令人满意。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非涉医求助信息的理想发布渠道。首先,并非所有发帖者都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现状与诉求,情急之下用词夸张也属人之常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夸张的语气或许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信息失真,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退一步讲,即使发帖者能够准确表达,但在一个观点多元的社会,自媒体的意见分歧很大,用留言跟帖等方式随意猜测结果、错误地表达愤慨就在所难免,这样一来,真实的求助信息,也会产生与谣言相似的危害。
疫情期间,涉医求助信息要有专门的渠道,比如临时创建涉医求助信息平台等。急救中心、医疗机构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收集信息,然后再作出反应,花费的时间更久,直接从信息平台上获取信息,就会快速和高效得多。关键是,平台上的信息可以追溯和留痕,真实性更有保障,也可以避免非理性的跟帖与留言,进而减少由此导致的误会。
通过民间力量发布涉医求助信息,也可成为一项创新。在2021年7月河南突发暴雨洪涝灾害期间,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腾讯在线文档受到广泛关注,这份由求助者自己填写内容的在线文档,不仅可以为救援力量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且也便于民间力量开展自救与互救。疫情期间,一些隔离在家的患者需要尽快得到诊疗,类似在线文档可以成为他们发布求助信息并获得及时帮助的理想渠道。
3月31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为解决“就医难”,缓解就医压力采取的各项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措施中,其中一条就是向社会公示全市封控区的定点医疗机构联系电话,指定专人专线负责接听就医电话,重点满足急诊患者必需的就医需求。只有明确了求助渠道,患者才不至于为找谁求助、上哪儿求助等问题而苦恼,也有利于接下来的诊疗工作更加精准有序。
疫情对社会服务与精细化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以前不曾出现的新问题,谁也不能确保第一次就能做得最好,但可以从新问题的处置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推出更科学和更具有实用性的应对举措,使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服务免受疫情的影响,日常医疗与防疫等不同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兼顾。(秋实)
(责编:张文婷、杨迪)